(拍攝地點/淡水老街)
常聽到「育兒專家們」強調:
無論是以身作則或溫柔教養
都要花比較多時間才能看得到效果
貿然制止可能造成陰影或影響創造力等
於是父母吞下怒氣憋到內傷
希望孩子慢慢變好變乖
結果爸媽修身養性、變得溫良恭儉讓
孩子卻養越聽不懂人話(昏倒)
專家說要溝通示範,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
聽起來有道理,但為什麼總是效果不彰?
因為除了「溝通&示範」外
還要加入「這個」(瞬間變農場標題了)
「加入」什麼?讓我們一起看下去
只去「欣賞同理」,可能變放任溺愛?
曾看過一個小短篇,內容大概是:
有個年幼的孩子看桌上放了一盤梨
他把每顆都咬了一口就放回去
換來臭罵後,才發現他是想挑一顆最甜的
給親愛的爸媽吃...聽起來超暖超可愛啊
但如果只誇孩子貼心好棒棒,就結束話題
教養可能只做了一半...
如果孩子的用心是正確的,但方法不對
我們除了欣賞孩子的「用心」
也得把正確的「方法」教給他們
-
每每看到網路上充斥著許多文章
要我們欣賞孩子打人的行為,
是因為想表達他很愛你
要我們理解孩子不停催促,
是因為心裡只有你
要我們別要求孩子打招呼,
因為社交發展還沒到位
要我們接受孩子在牆上塗鴉,
因為創造力正在萌芽
上面這些說法,我並不完全認同...
「成長」是學習社會基本道德規範的過程
當然不能苛求嬰兒馬上學會什麼道德規範
但還是可以逐步讓他們知道是非對錯
-
舉例來說,昕王子和樂樂都是母奶寶寶
當他們被抱著時,會本能地摸女性的胸部或拉開衣領
或許大人並不在意被寶寶摸胸
(甚至覺得頗可愛)
但我總會在耳邊告訴他們
「不行哦~不能摸/拉」
雖然寶寶一定聽不懂我們說什麼
卻能透過大人語氣
來判斷可與不可,幾次叮嚀後
就不會再亂摸亂拉了
-
教養過程中,父母的欣賞與同理固然重要
但也要適時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人際互動
有些錯誤行為在嬰幼兒時期,雖無傷大雅
但若放著不管,越走越偏也就更難矯正了
「以身作則」沒用?因為孩子以為那「是父母該做的」
搭捷運時看到帶孩子搖晃上車的家長,我連忙起身讓座...
這位媽媽對我說著:「小姐,謝謝妳哦、謝謝~」
孩子坐下後顧自玩著手機,一邊發出聲響
不少旁人側目並有些困擾地皺眉
媽媽感受到他人眼光,對孩子輕聲地說:
「不可以這樣哦」
「太大聲了唷」
「來~手機放下,我們不吵鬧」
孩子頭也沒抬,回了一聲:「好~」
手機的音量幾乎蓋過媽媽說話的聲音,
雖有幾分無奈
她仍靜默並充滿愛的眼神看著孩子
幾站過後他們下車了
也隱約聽到旁人彷彿鬆口氣的低語...
這位媽媽努力做了身教,孩子卻沒學起來
用心的「以身作則」,演變成放牛吃草
到底問題出在哪裡?
除了「以身作則」外,也要加入「這個」
捷運上的孩子,把平板電腦開到震耳欲聾
遊樂園裡的孩子,賴在地上哭說不想回家
餐廳裡的孩子,把走廊當運動場尖叫奔跑
賣場裡的孩子,吼著不買這個就不離開
這些場景大家或許至少都看過一項
其實當孩子行為影響他人或危及安全時
與其慢工出細活地「溝通」
更好的方法是加入「約束管教」
如果每次都好言相勸、苦口婆心
哄到孩子開心了,才做出正確的行為
很容易養成「被討好才配合」的壞習慣
雖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如此心態
但若常常好言相勸,卻都換來無效溝通
還是得因材施教、適時調整教養方式
才不會讓「溝通」變成大人不停「妥協」
「溝通」並非「徵求同意」
而是用孩子理解的話語告知做法
「管教」並非謾罵毆打
而是清楚明快地導正行為
-
有的孩子舉一反三
有的孩子需要一再提醒
有的孩子講幾次都當耳邊風
每個孩子都有個別差異
所以不是溝通沒用
而是不同孩子、不同事件要有不同做法
不能以一概全,要因人因事制宜
行為規範≠限制否定
傳統觀念認為孩子不能誇、要逼、不打不成器
考了98分,就要追究為什麼失掉那2分
身為父母的我們大多經歷過被否定的童年
也讓我們更清楚「被否定」有多難受...
於是!
愛的教育、溫柔教養漸漸成為主流
「不罰不罵理解欣賞」成為育兒王道
大家都不希望孩子因負面情緒產生「陰影」
也不得不說佛洛伊德提的「童年陰影」
似乎被過度擴大解釋了...
彷彿孩子一有負面情緒,就會出現陰影
接著人生就活在解不開的結、無法逃脫...
姑且不論是否負面情緒都會造成「陰影」
光是「陰影」的影響力是否大到撼動整個人生,仍是未知數
若孩子在適度管教後,知道自己錯在哪、以後該怎麼做
並理解父母的管教是出自於愛與善意
所謂負面情緒也只是短暫的心理反應
更遑論所謂「陰影」了...
::小結::
孩子用單純的方式表達自我,常讓人療癒
但就像前面提到的...
若孩子用心正確、方法錯誤
又沒有立即將他們導向正確的作法
往後的行為也可能越走越偏,而難以挽回
我們對孩子的「尊重」
不能只限於避免他們受挫
也要讓他們學習面對挫折
如此才能習得尊重的內涵
如果大人對孩子的「尊重」
演變無限的妥協,就不是正向發展了
如果孩子沒意識到哪些是自己該做的
到頭來出面道謝、道歉的永遠是父母
也會讓孩子習慣躲在爸媽的保護傘下...
等待善後
-
我想,行為「規範」並非限制
而是給孩子一把把鑰匙
開啟人生中的一扇扇門
世上沒有完美的教養法
育兒的過程中一定有很多拿捏與兩難
只有深入瞭解孩子,才能因材施教
以上都是我個人的想法啦
因為疫情下更忙碌的工作
讓這篇文章陸續寫了大半年才完成
個人經驗&淺見,分享給大家囉~
=================
喜歡記錄生活中平凡的點滴,讓這些片刻成為永恆。快來Lulu的粉絲團聊聊天吧
=================
延伸閱讀
更多育兒觀念分享
育兒▍幼兒入學年齡時間表(適用104/9後-120/9前的寶寶)
婚姻碎念
留言列表